角色經歷
宋仁宗皇上酷愛硯台,每年都會從全國各地選出質地出眾做工精良的硯台作為貢品上貢朝廷。
這一天恰逢即墨齋上呈貢硯的大日子,蕭勁竹畢恭畢敬地承上貢硯,貢硯監督御史歙州的長笑侯卻指出此硯乃是一方贗品,蕭勁竹被捕入獄。就在蕭勁竹被押赴刑場前,皇上豁免蕭勁竹的聖旨降下,令他在半年內刻好一方絕世之硯以為議和之用。為解邊關局勢,皇上命蕭飛在半年之內替蕭勁竹完成貢硯,為了挽救父親和重振即墨齋,蕭飛不得不背負起刻硯的重任,走上尋求硯道之路。
當蕭飛知道了樂非凡喜歡卓玉兒後,他向卓天一送去了退婚書及假冒樂非凡的求婚書,成全了他們,樂非凡和卓玉兒終成眷屬。蕭飛以中秋硯會奪魁為誓言,向皇上要求娶蓉蓉,皇上痛快地答應了。這時宋、遼兩國邊關再起戰火,皇上只得聽取眾臣意見將靖蓉公主許配遼國太子以和親。這時蕭飛在中秋硯會前被呂敏、樂非凡設計陷害,誤食毒藥五石散,發揮失常,不但大敗還差點丟了性命。
宋仁宗的一道和親聖旨,迫使蕭飛和陸蓉蓉倆人成婚希望破滅!無奈之下他們逃住邊境,二人親眼目睹了邊城戰火連連、屍橫遍野,兩人的心始終無法得到安寧,幾番撕心裂肺,痛苦掙扎後,他們終於明白了皇帝宋仁宗和親聖旨的無奈,各自便擔負起了相應的使命,踏上了回京之路…...
蕭飛獲罪被刺青發配端州採石場,陸蓉蓉再次穿上嫁衣奉旨赴遼和親,漫漫長街,一個喜轎一個囚車,一聲聲呼喊讓人感覺那么的裂肺撕心!
相關作品
電視劇《硯道》講述了宋初年間,宋仁宗皇上酷愛硯台,每年都會從全國各地選出質地出眾做工精良的硯台作為貢品上貢朝廷。廣東府的端州素來以盛產端硯聞名,端州老坑被封為皇岩貢坑,所采之石都會找最好的匠人雕刻成硯,絕佳者更選為貢硯,上貢朝廷。
每年貢硯檢收進京,都成為端州的大事,端州人的大日子。因此,有幸能被欽點而制貢硯的硯匠,每每被人稱為“天下第一”。端州硯齋林立,硯匠如雲。其中以即墨齋最負盛名,即墨齋齋主蕭勁竹的刻硯技術更是爐火純青,端州年年所貢之硯幾乎皆出自他手,端州因此名聲大振。然而樹大招風,許多硯官因此對蕭家懷恨於心。然而蕭勁竹的獨子蕭飛、養子樂非凡、楊烽人稱瑞州三少,是三個十足的紈絝子弟,遠近聞名。
這一天恰逢即墨齋上呈貢硯的大日子,蕭勁竹畢恭畢敬地承上貢硯,貢硯監督御史歙州的長笑侯卻指出此硯乃是一方贗品,蕭勁竹被捕入獄。端州知州包拯升堂審理此案,被請來鑑別硯台真偽的專家竟是蕭勁竹久別多年的師妹呂敏,呂敏一口認定此硯技術非蕭勁竹莫屬,從此蕭家被莫名其妙地卷進一場牢獄之災。蕭飛表面雖然對此冷漠可心中卻無比擔心處處與之作對的父親,他竟冒然闖公堂替父頂罪,但終未能解救父親,蕭飛悲痛不已。就在蕭勁竹被押赴刑場前,皇上豁免蕭勁竹的聖旨降下,令他在半年內刻好一方絕世之硯以為議和之用。原來蕭勁竹的好友卓天一曾為皇帝的老師,是他暗中幫了忙。這時蕭飛結識了呂敏的啞女菊伴兩人相處默契。
蕭勁竹為了使蕭飛改掉浮燥的毛病欲安排蕭飛與早有婚約在先的卓天一之女卓玉兒成婚,蕭飛不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蕭勁竹日夜辛勞刻制貢硯,卻不幸將御賜硯石刻壞,蕭家被抄家,即墨齋被封門,蕭飛頓時從紈絝少爺淪為了街頭乞丐,嘗盡人世間冷暖和危卑 。
為解邊關局勢,皇上命蕭飛在半年之內替蕭勁竹完成貢硯,為了挽救父親和重振即墨齋,蕭飛不得不背負起刻硯的重任,走上尋求硯道之路。事實上蕭飛最痛恨的事就是刻硯,因為他從小看到因為父親痴迷於刻硯讓母親殘死硯石坑的景象,因此多年來他與父親不和。
在蕭飛獨自上路學藝時,屢屢碰到神秘女子陸蓉蓉,幾番交鋒後,倆人從相識到相知索性結伴同行。蕭飛訪遍名師歷盡艱辛,陸蓉蓉一路傾力相助,更展現出不俗才學,盡顯與蕭飛同是性情中人,倆人漸漸心生愛慕。
蕭飛通過向李明、周石友及令林大師三位刻硯大師拜師學藝,深深地感悟到,硯、研、墨的深深道理,它們相連又各成系統,展現了硯文化的博大精深。蕭飛學藝歸來,所刻之硯得到皇上大加讚賞,即墨齋又得以重新開張,這時蕭飛飄飄然起來。
呂敏是為報多年前與蕭家的一段刻骨仇恨而來。當年呂敏和師兄史鐵泓出走,呂敏的父親原即墨齋齋主呂墨友追來,史鐵泓摔成重傷,不久去世,呂敏生下啞吧女兒菊伴,呂敏認為這一切都是大師兄蕭勁竹一手造成,她發誓要復仇。呂敏利用樂非凡因不甘從小寄居蕭飛之下,而自己所愛之人(卓玉兒)又要嫁給蕭飛的不滿情緒,因此挑唆他和蕭家的關係,使樂非凡對蕭飛由妒生恨。
長笑侯一心想打壓端州硯業,他利用呂敏為菊伴找藥心切和樂非凡的脆弱心態,他製造假貢硯事件,陷害蕭勁竹。更一心想抓回企圖逃婚在外的靖蓉公主——陸蓉蓉。包拯及時識破長笑侯的陰謀,長笑侯被廢黜抄家。
當蕭飛知道了樂非凡喜歡卓玉兒後,他向卓天一送去了退婚書及假冒樂非凡的求婚書,成全了他們,樂非凡和卓玉兒終成眷屬。蕭飛以中秋硯會奪魁為誓言,向皇上要求娶蓉蓉,皇上痛快地答應了。這時宋、遼兩國邊關再起戰火,皇上只得聽取眾臣意見將靖蓉公主許配遼國太子以和親。這時蕭飛在中秋硯會前被呂敏、樂非凡設計陷害,誤食毒藥五石散,發揮失常,不但大敗還差點丟了性命。這時只有菊伴在他身邊,幫他度過難關。蕭勁竹聞聽蕭飛落敗,從此大病不起,呂敏來到蕭勁竹的病床前,將她和樂非凡合謀毀掉蕭家的真相告訴蕭勁竹,蕭勁竹經不住打擊,死在呂敏面前。
成婚希望破滅的蕭飛和陸蓉蓉倆人在無奈之下逃住邊境。親眼看到邊城戰火連連、屍橫遍野讓兩人的心始終無法得到安寧,幾番撕心裂肺,痛苦掙扎後,終於讓他們明白了各自應擔負的使命,踏上了回京之路……。蕭飛獲罪被刺青發配端州採石場,陸蓉蓉再次穿上嫁衣赴遼和親,漫漫長街,一個喜轎一個囚車,一聲聲呼喊讓人那么裂肺撕心!
採石場裡,呂敏和樂非凡仍舊不肯放過蕭飛,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種種磨難和打擊不但沒有讓蕭飛消沉,反而使他的才華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心智更加成熟,刻硯的技藝更是日臻完美……。蕭飛回到端州,得知父親已經過世悲痛不已,誓要刻成天下第一硯,完成父親的遺作《硯道》。
此時屢屢加害蕭飛的樂非凡內心已經飽受煎熬,深愛的玉兒為了勸他悔改死在他面前,樂非凡決心去自首。菊伴為了幫蕭飛採石,被呂敏事先布好的陷阱堵在水下,葬身奈何坑底,呂敏看著親手害死了自己相依為命的女兒,悲痛欲絕,本想殺蕭飛泄憤,可最後關頭女兒的一封書信卻讓她大徹大悟,戾氣頓消,原來蕭勁竹沒有告發呂敏和史鐵泓,是呂墨友自己發現了呂敏私奔的事實。萬念俱灰的呂敏跪倒在佛祖腳下,削去了滿頭烏絲……
蕭飛手捧一方硯台,氣定神閒地走進皇宮大殿,本是平淡無奇的一方硯台,蕭飛卻從中解讀出天下之大義,皇上細細揣摩也感心中頓時開闊,不禁揮毫寫下“國泰民安”四個大字。
蕭飛終成一代刻硯大師,而《硯道》所承載的文化氣息也將源遠流長,歷久彌新!
人物評價
宋仁宗時代文學藝術事業都很發達,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又都活躍在仁宗時代。在仁宗晚期,富弼、韓琦、文彥博、曾公亮相繼為相,歐陽修參加政事,包拯為樞密院副使,司馬光知諫院,王安石知制誥,真正稱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滿朝。這樣的盛況,歷代只有宋代才有,宋代只有仁宗時代才有。
宋仁宗是歷代帝王中屈指可數的明君聖主,他是北宋第四個皇帝,也是大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做了42年。(新華網評)
人物歷史
公元1063年農曆三月,54歲的宋仁宗去世,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號,舉國哀痛。《宋史》記載:“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當他的死訊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他的死甚至影響到了偏遠的山區,當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劍閣,看見山溝里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駕崩。
宋仁宗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時為遼國君主的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宋仁宗之後,當王安石變法失敗,宋神宗趙頊又恢復了祖父宋仁宗趙禎溫和的改良做法時,遼國君主急忙召集將領,說:“不許再去邊界惹事了,宋朝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
直到700年後,自我感覺甚為良好、看誰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認:平生最佩服的三個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兩個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了。
宋仁宗是歷代帝王中屈指可數的明君聖主,他是北宋第四個皇帝,也是大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做了42年。
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陳寅恪所說“造極”的“趙宋之世”,主要是指宋仁宗統治時期。中國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北宋就占了六家。這六家(三蘇、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又都活躍在仁宗時代。中國的四大發明中,有三大發明——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都出現於仁宗時代。
宋仁宗為何能創史上最繁榮時代?這與他胸懷仁義、寬厚待人的行事風格有關。
蘇轍是大文豪蘇軾的胞弟,他們哥倆與其父蘇洵,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三席。嘉佑二年(1057年)。蘇轍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考試中,年輕氣盛、心憂天下的蘇轍在試卷里寫道:“我在路上聽人說,在宮中,美女數以千計,終日裡歌舞飲酒,紙醉金迷。皇上既不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的大計。”
當時的考官們認為蘇轍無中生有,建議對之嚴厲制裁。宋仁宗卻很淡定地說:“朕設立科舉考試,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士。蘇轍一個小官,敢於如此直言,應該特與功名。”
血氣方剛的蘇轍僅僅依據道聽途說,便在科舉考試中“妄議”朝政,且矛頭直指皇帝,即便是在“康乾盛世”,也難逃其被滅九族的命運。宋仁宗的寬容心胸,由此可見一斑。
宋仁宗對讀書人的寬容,還有一個更典型的例子。
當時,四川有個讀書人,獻詩給成都太守,主張“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成都太守一看,嚇出一身冷汗,認為這是明目張胆地煽動造反,把他縛送京城,請朝廷制裁之。
按照歷朝歷代的律條,對這個口出不遜、有“煽動造反”之嫌的讀書人,即使不按“謀大逆”嚴懲,起碼也得按“危害國家安全”治罪。
誰知宋仁宗對這樣的事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就事論事地說:“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寫一首詩泄泄憤,怎能治罪呢?不如給他個官”。於是,這個讀書人被授予了司戶參軍的職位。
縱觀數千年歷史,作為一個封建帝王,寬容蘇轍的事,或許有人能做到,但寬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只有宋仁宗做到了。這說明宋仁宗很理性,能夠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使對“煽動造反”的,也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明辨是非,分清是真要造反,還是發牢騷。然後做出符合事實的判斷,做出明智的決定。
當時,朝鮮半島封建王朝高麗歲歲向北宋進貢。有一次,使者回來報告說高麗的貢物越來越少了,要求出兵教訓高麗。宋仁宗說:這只是高麗國王的罪過。現在出兵,國王不一定會被殺,反而要殺死無數百姓。所以最終置之不理,沒有去訴諸武力。
宋仁宗不光對人仁慈寬厚,對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史書中記錄了他大量嚴於律己的故事。有一次,宋仁宗在散步,時不時的就回頭看,隨從們都不知道皇帝是為了什麼。宋仁宗回宮後,風風火火地對嬪妃說道:“朕渴壞了,快倒水來。”嬪妃覺得奇怪,問仁宗“為什麼在外面的時候不讓隨從伺候飲水,而要忍著口渴呢。”
宋仁宗回答說:“朕屢屢回頭,但沒有看見他們準備水壺,如果我要是問的話,肯定有人要被處罰了,所以就忍著口渴回來再喝水了。”對屬下能如此細緻入微之體恤,委實不易。
宋仁宗一輩子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變法,因為只有變法才能改變積貧積弱的現象,才能富國強兵。可是做了長期準備工作的“慶曆變法”很快就失敗了,他並沒有灰心,在儂智高入侵廣南州郡之時,他又突破人事制度,力排眾議,破格任用士兵出身的大將狄青為統帥,平定了儂智高之亂。在他去世的兩年前,他又重用王安石,任為知制誥,醞釀再來一次規模更大的變法。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知識分子在創造精神財富的時候,特別需要精神上的寬鬆,仁宗時代是一個知識分子精神上特別寬鬆的時代,所以文學藝術事業都很發達,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又都活躍在仁宗時代。在仁宗晚期,富弼、韓琦、文彥博、曾公亮相繼為相,歐陽修參加政事,包拯為樞密院副使,司馬光知諫院,王安石知制誥,真正稱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滿朝。這樣的盛況,歷代只有宋代才有,宋代只有仁宗時代才有。
帝王花絮
宋仁宗向寵妃施“苦肉計”:大臣唾沫留臉上
宋仁宗就是要告訴張貴妃,不是我不把你放在心上,而是阻力實在太大,看看,我都被人吐口水了,絕對不是騙你的,有口水為證。
他還借題發揮,說:“中丞向前說話,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言下之意,我這么受辱,完全是為了你啊!
宋仁宗是北宋帝王,身邊美女如雲,可是有一美艷女子卻能在眾多美女中脫穎而出,專寵多年,此人就是貴妃張氏。宋仁宗對她恩寵有加,短短几年間,就把她從小小的才人提拔成僅次於皇后的貴妃,甚至動過廢掉曹皇后改立張貴妃的念頭。可惜,張貴妃30歲出頭就一命嗚呼。宋仁宗悲痛萬分,不顧曹皇后的冷眼和朝廷眾位大臣的反對,在皇后在世的情況下,就追封張貴妃為溫成皇后,痴情得有些過頭。
不過,宋仁宗既非只愛江山不愛美人的冷酷皇帝,也並非愛江山更愛美人的荒淫皇帝。就算他對張貴妃再怎么寵愛,可一旦牽涉江山社稷、官員任免的大事,宋仁宗還是很有分寸的。
張貴妃出身寒微,在宮中難免受人歧視,於是總盤算著拉自己娘家人一把。張貴妃的父親和兄弟都不夠爭氣,或者早喪或者無能,只有伯父張堯佐還算爭氣,雖然關係疏遠了一點,但畢竟是娘家人。張堯佐擔任地方官多年,名聲還不錯,被順利調到中央。可是擔任什麼官職好呢?張貴妃看中了“宣徽使”一職。這是皇城各衙門的最高負責人,是皇帝的大總管,權力極大,油水多多,一般都是由國防部副部長(樞密副使)兼任。
可是,張貴妃枕頭風吹了很多遍,宋仁宗總是遲遲沒有動作。張貴妃每天都哭哭啼啼,宋仁宗招架不住,答應試一試。臨出門,張貴妃拍拍宋仁宗的肩,說:“官家今天可不要忘了提宣徽使的事啊。”宋仁宗連連說:“得了得了。”很是無奈。宋仁宗上朝後宣布這項任命,可是包拯極力反對,說話慷慨激昂,唾沫都噴到皇帝臉上了。皇帝很無奈,只好放棄。
這個故事一般被認為表現了包拯的剛直敢諫和宋仁宗的仁慈虛心,可是原文後面還有一段奇怪的文字:“溫成(張貴妃)遣小黃門次第探伺,知拯犯顏切直,迎拜謝過,帝舉袖拭面……”按照常理,一個人被人把唾沫噴到臉上後,會在第一時間擦去,可是宋仁宗沒有。他不但沒有在朝堂上立刻擦去,就算是在散朝之後也沒有擦去,而是一直從朝堂退出,走到後宮,來到張貴妃面前,才“舉袖拭面”。
很明顯,他在施展“苦肉計”。
宋仁宗就是要告訴張貴妃,不是我不把你放在心上,而是阻力實在太大,看看,我都被人吐口水了,絕對不是騙人,有口水為證。他還借題發揮,說:“中丞向前說話,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言下之意,我這么受辱,完全是為了你啊!
果然,看到宋仁宗為自己受了這么大的委屈,明明他並沒替自己辦成事,可張貴妃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主動迎上前去向他道歉。面對大聲嚷嚷、一臉憤然的宋仁宗,張貴妃小心翼翼,很久都不再提給家人封官的事情了。
張貴妃身為大宋帝國的第二夫人,自然少不了人來巴結。宋仁宗富有天下,他的寵妃自然也啥都不缺。大臣王拱辰(李清照的曾外公)因為反對慶曆新政,刻意打壓蘇舜欽和范仲淹,被宋仁宗貶到地方擔任知州去了。他想調回京城,便千方百計搜羅了一個定州紅瓷器獻給張貴妃。定州瓷本就是宋瓷中的珍品,紅瓷更是定州瓷中罕見的變種,據說顏色猶如硃砂,晶瑩剔透又如美玉。
張貴妃見到後愛不釋手,但知道宋仁宗不喜歡后妃和大臣來往、干預朝政,只是偷偷賞玩。有一天宋仁宗突然到來,張貴妃來不及藏好定州紅瓷,被宋仁宗發現了。宋仁宗一看大怒,生氣地問:“安得此物?”張貴妃看到仁宗大怒,也不敢隱瞞,供出了王拱辰。宋仁宗更怒:叫你不要收人家的禮物,你怎么就是不聽!他不但是嘴上說說,還抄起柱斧(宋朝皇帝經常拿在手上的一種裝飾品,類似玉如意),一下子把珍貴的瓷器砸碎了。張貴妃一臉愧色,連忙下跪請罪。王拱辰自然也沒有被調回。
可是,就算張貴妃宣揚自己絕不收禮,還是有許多人想破腦袋用各種方法表達自己的“心意”。出身名門、位高權重的名臣文彥博也不能免俗。張貴妃的父親和文彥博的父親早年相識,文彥博想借張貴妃之力拜相,就費盡心思找了一匹珍稀的用金線編織的蜀地燈籠錦獻給張貴妃。張貴妃大喜,做成一件華麗的禮服,並在上元佳節宮廷大宴時穿上,一時艷驚四座,連宋仁宗都頻頻注目。可是,當宋仁宗聽說這匹燈籠錦是文彥博所獻後,就算宴會上人多嘴雜,易惹是非,宋仁宗還是頓時沉下臉來,給了張貴妃一個大大的難堪。
不過,宋仁宗還是很注意分寸的,要讓自己心愛的女人斬斷和所有人的人情往來,不大現實,也沒有必要。王拱辰獻上定州紅瓷,宋仁宗一斧砸掉;文彥博獻上燈籠錦,宋仁宗只是給點兒臉色。關鍵在於,王拱辰是因為反對朝廷新法、且惡意陷害朝臣而被貶的,這種人絕對不能輕易赦免,所以宋仁宗態度強硬;而文彥博和張貴妃畢竟算是世交,互相有點人情往來,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一個是后妃,一個是朝廷重臣,並且是呼聲很高、即將拜相的朝廷重臣,兩人一旦勾結,很有可能操縱朝政,所以宋仁宗必須防患於未然。於是,按照正常程式,宋仁宗仍然任命文彥博為宰相,但當御史提出,文宰相曾經獻給張貴妃燈籠錦時,宋仁宗趁機發難,將文彥博罷相,以警醒自己的女人們。為了安撫貴妃,那個提出彈劾的御史隨後也被罷官,算是平衡。
當然,如果宋仁宗只是一味強硬,總是使用家庭暴力,動手腳、甩臉子,那也算不得藝術。他在處理江山和美人的關係時,還注意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當時的大宋宮廷,常常是國家流行時尚的發源地,宮中發生的大小事務不但關係到大宋的政治、軍事,還關係到大宋的經濟、生活。像金橘,本是江西的特產,因為出產地太偏遠,開封府的許多人都不認識,可是有一次江西的官員獻上金橘,張貴妃一吃就愛上了這口,於是京城都流行吃金橘了,金橘價格一下暴漲幾十倍。好在金橘不是什麼貴重物品,價格比較低廉,對百姓的生活影響比較小,可是珍珠就不同了。宋代的珍珠,價格多是黃金的十倍。有一年,廣州有一個外國商人非法攜帶一批珍珠進入,被官府抓捕充公。珍珠運到京城,宋仁宗帶著後宮嬪妃集體觀賞。張貴妃一看到碩大且無瑕的珍珠,就走不動了。看到心愛的女人如此喜歡,宋仁宗自然大方地將珍珠賞賜給她。可是其他嬪妃不幹了。平時皇帝就經常賞賜一些好東西給她,現在又給她珍珠,實在太偏心了!宋仁宗也怕煩,就答應讓人去集市上購買類似的珍珠,結果搞得京城的珍珠價格暴漲。
宋仁宗聽說後很是擔憂,當時國家多難,西北不寧,又長年給遼國和西夏支付歲幣,國庫並不充裕。若是因為購買珍珠這樣的奢侈品,耗費大量錢財,實在不划算。可是,也不能無視其他嬪妃,後宮不寧,朝廷也難安啊。怎么辦呢—眾位嬪妃之所以要珍珠,其實不是為了珍珠本身,只不過是不忿唯獨張貴妃得到珍珠罷了。如果張貴妃能夠主動放棄,其他人自然就不會糾纏了吧?
幾天之後,皇帝召集眾位嬪妃觀賞牡丹,皇后和嬪妃都到了,唯獨張貴妃最後到,頭上戴滿了前兩天宋仁宗單獨賞賜的名貴珍珠。眾位嬪妃一看張貴妃那神氣活現的樣子,都很忌妒,曹皇后更是臉如寒冰。這次,宋仁宗沒有像以往一樣迎上前去,而是站立不動,等張貴妃自己走過來。不但如此,他還用袖子遮住自己的臉,說:“滿頭白紛紛,豈無忌諱?”一頭的白色珍珠,仿佛死了人服喪一樣,多難堪!聽到宋仁宗這么說,所有嬪妃都哈哈大笑。張貴妃羞愧難當,急忙回去換了尋常的裝扮。宋仁宗看了很高興,親自上前給張貴妃頭上簪了一朵艷麗的牡丹花。於是,所有嬪妃都不戴珍珠頭飾,改插牡丹花了。自然,京城的珍珠價格也恢復到了正常水平。
宋仁宗用一朵牡丹花就平抑了京城的珍珠價格,更平息了眾位嬪妃的紛爭。如此處理家庭和事業、愛情和工作的關係,江山和美人兩不誤,可謂高明!
生母之謎
劉德妃當時已被立為皇后,膝下無子,經過宋真宗同意,把襁褓中的宋仁宗趙禎立為己子。為了弄假成真,掩人耳目,她把嬰兒趙禎從他母親的懷抱里奪走,交給了淑妃撫育。這樣,仁宗小時同生母同居一宮,卻是母不認子,子不認母,活活地割斷了他們間的血肉聯繫。
事實上的李宸妃,並沒有母子相認的這種幸運。宋代宮廷流傳的卻是另一則傳說。
宋真宗最寵愛的妃子是劉德妃。劉德妃從小死去了父親,是舅父母把她撫養成人。長到十五歲時,如花似玉的劉德妃曾以“播鼓”──花哨的擊鼓表演,為表兄的商業招攬顧客。
這事兒驚動了剛剛成年的太子趙恆,他見她千嬌百媚,便把她納入了王宮。這事兒雖說受到了他父親太宗的訓斥,但幾年之後,趙恆坐了皇位,死去了的父親卻無法阻止他再度把她接入宮廷。劉德妃青雲直上,先封“美人”,再封“婉儀”,再封“德妃”,一切都如願以償。遺憾的只是她膝下沒有子嗣。
那是個“母以子貴”的時代,郭皇后正好去世,後宮的最高席位──皇后,正等待它的競爭者。誰要是為皇帝老子生下一子,就無異於在這場無言的競爭中拔了頭籌。儘管劉德妃用盡了心計,同皇帝情款意恰,佳期獨占,但小腹依然平整,喜訊全無。她知道,如果楊淑妃、沈才人一旦占先,她的皇后夢就將如同肥皂泡一樣,瞬息破滅。
劉德妃身邊有個侍女,姓李。看到李侍女那含苞欲放、楚楚動人的樣子,一條妙計突然閃現在劉德妃的心頭——借腹懷胎。
她著意地打扮這個李姓的小宮女,讓她引起宋真宗的注意。她知道,天下的男人大都是見好愛好的孬種,哪有不吃魚的貓?哪有不上鉤的魚?不久,李侍女果然懷孕了,肚子一天天大起來;劉德妃也裝做懷孕,肚子也一天天大起來。對於皇帝來說,這真是雙喜臨門。不過,那宮女懷的是真胎,劉德妃懷的是假胎。
十個月之後,“兩個”龍種先後呱呱落地。正如上面所說的,李姓宮女生下的是“狸貓”一樣的怪胎,劉德妃生下的是一個活潑可愛的皇兒──即後來的宋仁宗趙禎。李氏被當做怪物,打入冷宮,最後在寂寞的高牆內死去。
有了皇子的劉德妃可真是如魚得水,不久,趙禎被立為太子,劉德妃理所當然地晉升為皇后。有大臣認為她出身微賤,少小時曾臨街播鼓賣藝,不足以母儀天下。
但宋真宗急切切地發話了:“德妃之父劉通,曾任嘉州刺史、虎捷都指揮使,雖說去世很早,但她總還是官宦家的後裔,緣何說她出身微賤?至於早年臨街播鼓,並非賣藝,而是為表兄繁榮商業。一個弱女子,身處逆境,竟能潔身自好,戮力自強,怎么不可以母儀天下?”
停了片刻,他又說:“況且,劉妃為我生一貴子,使我趙宋江山後繼有人,此乃大功一樁。千古以來,都是‘母以子貴’,我意已決,你等不必多言。”
就這樣,劉德妃使用了移花接木、借腹懷胎之計,登上了皇后寶座。
《宋史》本著“為尊者諱、為長者諱”的中國史家傳統,平實地記載了李宸妃平凡的一生,為仁宗生母之謎提供了另一種說法。
宸妃姓李,原本是劉德妃的侍兒,她生得花容月貌,卻是莊重少言,她的進幸也沒有什麼戲劇性的情節,等到懷孕後,與其說是喜壞了宋真宗,倒不如說是喜壞了劉德妃。劉德妃當時已被立為皇后,膝下無子,經過宋真宗同意,把襁褓中的宋仁宗趙禎立為己子。為了弄假成真,掩人耳目,她把嬰兒趙禎從他母親的懷抱里奪走,交給了淑妃撫育。這樣,仁宗小時同生母同居一宮,卻是母不認子,子不認母,活活地割斷了他們間的血肉聯繫。
公元1022年,真宗去世,十一歲的太子趙禎做了皇帝,史稱宋仁宗。劉皇后又理所當然地成了劉太后,“臨朝稱制”。每當朝會之時,小仁宗坐左邊,劉太后坐右邊,軍國重事由劉太后一手裁決。她處事明敏,號令嚴正,恩威兼施,又頗能自我約制,因此,在她“垂簾聽政”的十一年間,政事處理得井然有序。
這時候,李婉儀卻是默默地處在先朝嬪妃之列,不敢有一點“母以子貴”的表現。其他人因畏懼太后的威勢,也不敢向幼小的仁宗道明真相。而仁宗,則只知道他身邊有疼愛他的“大娘娘”劉太后、“小娘娘”楊淑妃,同她們感情融洽,向她們竭盡孝道,而不知有其他。
天聖九年(1031),李婉儀病危,劉太后晉升她為“宸妃”。明道元年(1032)宸妃去世,享年四十六歲。
此時的劉太后,還不想讓仁宗明白真相,準備用普通宮人的禮儀來安葬她。
當朝宰相呂夷簡進奏說:“李宸妃的喪儀應在皇儀殿舉行,須用一品儀殯葬於洪福寺。”
劉太后唯恐仁宗聽出破綻,連忙把仁宗支開,然後回到簾下,不高興地說:“後宮之事,難道也該宰相管轄?”
“皇室之事,都有關國家安危,微臣敢不盡心?”
劉太后發怒了:“一宮人死,你竟敢提出厚葬,是不是想離間我母子的感情?”
“不敢。”呂夷簡不卑不亢地說,“太后如果念及劉氏後代的安危,則喪禮以從厚為宜。”
劉太后是何等精明之人,呂夷簡一語中的,劉太后也頓時醒悟:一旦自己死去,仁宗得知了實情,痛感自己生身的母親在生前死後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時,一定會怨恨自己,並遷怒於劉氏的後裔。她立即謝了宰相,吩咐以一品禮安葬宸妃。
呂夷簡又暗中吩咐內侍押班羅崇勛,給李宸妃著皇后裝成殮,並使用水銀寶棺,以保持屍體永遠新鮮。劉太后也一一依允。喪禮舉行得格外隆重,眾宮女慟哭致哀,送葬隊伍竟“繁華輝煥,蜿蜒三十餘里”。
公元1033年,六十五歲的劉太后也走完了自己生命的歷程。臨終時,她留下遺詔:“尊楊太妃為皇太后,與皇帝同議軍國重事。”
此時,仁宗已經二十四歲。
這可激怒了一班元老重臣。御史中丞蔡齊說:“皇上已成年,豈能讓女後相繼聽政?”
仁宗的叔父八大王元儼說:“太后是皇帝生母的名號,連生母都不曾尊崇,哪能尊崇那么多的養母?可憐的李宸妃,生了陛下,不僅生前不能與陛下相認,連死也死得不明不白!”
仁宗惶惑了,他問呂夷簡,呂夷簡證實了元儼的說法。
震驚,悲痛,憤恨!他身為天子,不能保護自己的母親;身為人子,不能孝敬自己的生母一天,讓母親含恨而死。他號啕大哭,下哀痛之詔自責,並派兵包圍了劉太后娘親的府第。
大臣呂夷簡進諫說:“太后雖有不義之舉,但以皇后禮儀厚葬宸妃,表明她已有自悔之心;劉、楊雖非生母,但對陛下仍有撫育之情,不可或忘。”
仁宗決定重葬他的生母,尊宸妃為皇后,謚章懿,親臨殯儀之所祭告。待開棺考察之時,李宸妃安詳恬靜,栩栩如生,身著皇后禮服,沒有鴆殺、殘害或者虐待的跡象。這時仁宗才下令解除對劉姓戚屬的包圍,在焚香泣告生母李太后的同時,也祭奠了養母劉太后。
仁宗生母之謎已經解開。可以肯定的是:包公與李宸妃的平反昭雪毫無關係;李宸妃也不曾流落民間。至於劉德妃把仁宗收為己子,是使用狸貓換太子手法、移花接木手法,還是正常的過繼承嗣,則永遠是一個謎了。
至於李宸妃在親生兒子即位之後,長達近十年的時間裡,為什麼三緘其口,不置一詞,致使仁宗為不能在生前認母,抱恨終生,則更是一個不可釋解的謎中之謎了。
榜上有名
千古仁君--- 宋仁宗趙禎,北宋唯一上榜帝王(史書塑造最偉大帝王第十名)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後,第二個比較開放和寬容的時期。其根源就在於太祖皇帝趙匡胤的洪量寬容。宋仁宗趙楨即位後,把這個傳統弘揚到最大。宋朝的法律規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準對公卿辱罵。臣下除了謀反和叛逆外,不得殺戮。又專門建立了言官制度。從此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以來第二個學術自由的時期。宋朝皇帝對屬下的不同意見,或任之,或貶官,或免職,而從不殺戮,也從不迫害。宋朝不興文字獄,對讀書人比較寬容。因此造就了很多傑出的詩人詞人,寫出了流傳千古含沙射影的憤恨張狂之詩詞,有了宋詞之盛。
趙禎生於帝王世家,12歲即位,23歲親政。宋仁宗統治時期,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仁宗性情寬厚,不事奢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受到歷代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讚。
有一次,時值初秋,官員獻上蛤蜊。仁宗問從哪裡弄來的,臣下答說從遠道運來。又問要多少錢,答說共28枚,每枚錢主幹。仁宗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省,現在吃幾枚蛤蜊就得花費兩萬八千錢,我吃不下!”他也就沒有吃。
一天,仁宗處理事務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羊肉熱湯,但他忍著飢餓沒有說出來,後來皇后知道了,就勸他:“陛下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身體,想吃羊肉湯,隨時吩咐御廚就好了,怎能忍飢使陛下龍體受虧呢?”仁宗對皇后說:“宮中一時隨便索取,會讓外邊看成慣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湯,御廚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要數百隻,形成定例,日後宰殺之數不堪計算,只因為我的一碗飲食,而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我於心不忍,因此寧願忍一時之餓。”
能臣侍明主。宋朝有名的治世名臣幾乎都出現在宋仁宗時期。包拯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屢屢犯顏直諫,情急之下唾沫時常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
趙禎治國追求的是天下太平而不是大一統。有一次,使者報告說高麗的貢物越來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說:這只是國王的罪過。現在出兵,國王不一定會被殺,反而要殺死無數百姓。所以最終置之不理。
宋仁宗主張寬容、寬厚、寬鬆,甚至容得下“大逆不道”的言論。四川有個秀才屢試不中,便寫詩煽動造反,成都太守將他縛送京城,交給皇帝嚴加懲治。可是仁宗卻道:“這是老秀才自覺懷才不遇,急於要做官,寫首詩泄泄憤,怎能治罪呢,不如給他個機會,看一下他的表現吧。"於是就給了他個官做。
宋仁宗個人魅力的影響力在其在位之時就已跨越了國界。宋仁宗在位42年,周圍敵國在宋朝邊境的駐軍逐漸全部撤除。仁宗臨終前留下遺詔:喪禮必須從簡。駕崩的訊息傳出後,舉國上下一片悲痛,就連乞丐也都焚燒紙錢大哭。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整個都城,以至天日無光,偏遠地區的人們也帶孝帽哀悼。訃告送到周圍敵國,敵國百姓竟然自發沿街痛哭悼念,就連遼國皇帝也握著使者的手號啕大哭到:我們已經42年沒有兵戎相見了啊。
宋仁宗趙禎的仁德和氣量可謂一代明君聖主。雖然沒有實現大一統,但百姓生活在宋仁宗時期的宋朝,遠比生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其他任何時期更幸福。宋仁宗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品質給後世歷代帝王做出了表率,成為以後歷代明君推崇的榜樣。宋仁宗的治國模式至今仍是國內外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學習和研究的重點。仁政一直是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將國家的文治藝術推向了古代社會的巔峰,造就了古代中國一世繁華,被譽為千古第一仁君。